12月2日,河南省著名摄影家、《河南日报》摄影部主任、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更生先生应邀来我院做“摄影精神与实战精神”专题讲座。各单位教师通讯员、大学生新闻中心成员、学校及各书院学生会传媒中心成员以及部分摄影爱好者200人参加。
陈更生说,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产生和普及,全民摄影、手机摄影的时代已经到来。新闻摄影具有“记录历史”、“视觉塑造”和“传播价值”三大功能,摄影作品浩如烟海,而优秀作品凤毛麟角,摄影者一定要亲临现场,抓拍真实感人的细节。他以1996年12月18日在郑州第五棉纺厂幼儿园,腰缠爆炸物的歹徒挟持28名幼儿和两名幼儿教师的事件为例,讲述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冲入房屋,记录警方紧急救援的场面。2008年5月,他又奔赴汶川地震重灾区映秀镇,在频频余震之中,使驻豫铁军克服重重困难,搜救被困群众的场景得以完美呈现。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06年3月22日到少林寺访问时,他又敏锐地抓拍到普京将小沙弥扛在了肩上时,小沙弥将拳头放在普京正头顶的瞬间,完美地传达出了现场的真实性。
陈更生提出,照片需要在有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让人易于接受,如今每天全球会产生28亿张新的照片,但要想使照片拍得与众不同且成为经典,就要格外讲究构图和用光。他讲述了自己拍摄《奔马图》的故事。2007年7月28日,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地区东乌的牧民在套马,但由于当年的干旱,草原在干渴中沙化不断加重。使用大光圈拍出的《奔马图》形成了良好的明暗对比、锁定了尘土飞扬的瞬间,使观者有了完美的视觉体验。2005年7月22日,受台风“海棠”影响,郑州连续降雨15个小时,陈更生站在路边一米多深的积水中,利用公交车上的人形广告和漫过车身的积水,使照片呈现出“人在水中嬉戏”的画面,使现场感和艺术感得到了双重体现。
“一幅好的照片要尽可能地揭示社会现状,推动社会文明进程,这便是新闻摄影的传播价值。”陈更生说。无论是2002年年初大河报社与河南中医药研究院组成采访慰问团去慰问新县的2000多名“红流”,还是2010年1月河南嵩县板庙小学的学生在中午用小灶场自己生火做饭,甚至是2014年9月3日深夜,郑州市中州大道高架桥下露宿的进城务工者躺在一块销售“大洋房”的广告牌上进入梦乡,这些新闻照片都引发了新闻媒介的关注。“红流”老人们得到了社会的关心,板庙小学学生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,新闻摄影使得社会问题得到反映和解决,社会文明进程也因为新闻摄影在不断向前推进。
陈更生以自己的几十幅获奖作品举例,阐释了新闻摄影的精髓。他讲述故事真实生动,触动人心。现场师生纷纷表示,陈老师的摄影作品主题鲜明、细节生动、震撼人心,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资讯中心负责人对讲座进行总结,对陈更生表示感谢。
讲座前后,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金文、副院长沈雁霞先后接见了陈更生。
陈更生简介:中国摄影家协会新闻摄影委员会委员,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、学术委员,中央电视台摄影家协会新闻纪实摄影委员会顾问,河南省社科联第八届委员会委员。世界新闻摄影华赛奖获得者,中国新闻奖获得者,全国青年十佳摄影记者获得者,河南首届“金像奖”获得者。出版有新闻摄影作品集《目击》、《现场》、《中国记实摄影名家访谈录》及文学作品《心中父亲》,作品《奔马图》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