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工作中,不少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检验同行不会审核生化检验报告单,现谈谈个人的体会。首先我们应搞清生化检验报告单审核中存在的普遍问题:
1、责任心不强,未对结果认真审核
2、对检测仪器和方法学不够了解
3、专业知识欠缺,工作经验不足
4、对仪器检测结果和室内质控结果过于相信
生化检验报告的审核,是对生化检验结果质量的最后一次把关,工作意义重大。审核工作的好坏,主要决定于以下几个因素:
一、 能够熟练的分析室内质控结果。
二、 对检验项目所用检验方法学有深入的了解。
三、 对所用仪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要熟悉掌握。
四、 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,尤其是《实验诊断学》知识。
五、 对实验前质量控制的掌握也非常重要。
下面对以上几点在生化报告审核过程上的应用进行具体的说明。
一、生化报告审核人员必须对当天室内质控结果熟知,并且进行具体的分析。要保证所有质控结果都在控的情况下,才可进行报告的审核工作。对于在控的项目,要了解该项目的质控值相对于靶值是偏高还是偏低,对于哪些接近2SD警告线的项目,更要重点观注。 例如:球蛋白项目结果一般是采用总蛋白值减去白蛋白值计算得出。也就是说球蛋白的结果受总蛋白和白蛋白两个因素的影响,假如当天总蛋白结果在控但偏高,而白蛋白结果在控却偏低,这样球蛋白的结果误差就是总蛋白和白蛋白误差的总和,很可能出现球蛋白结果增高,白球比值倒置现象,在审核过程中应该与以纠正。
二、对检验项目所用检验方法学要有深入的了解。比如遇到肌酸肌酶(CK)活力小于肌酸肌酶同工酶(CK-MB)活力时就需要很好的运用检验方法学的知识加以分析。现在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CK-MB项目检验试剂,所采用的方法是免疫抑制速率法。即抗肌酸激酶-M亚单位的抗体可以完全抑制肌酸激酶-MM的活性,但不影响肌酸激酶-MB或肌酸激酶-BB上B亚单位的活性。由于肌酸激酶-MB是由等量的M亚单位和B亚单位组成,因而在抗肌酸激酶-M亚单位的抗体存在情况下所测得肌酸激酶-MB的活性应为不含抗肌酸激酶-M亚单位的抗体存在情况下测得的活性的50%(因CK-BB含量极少,活力被忽略),结果乘以2即是CK-MB的活力。当出现CK-MB活力>CK活力时可能的情况为:
1、因血清内CK-MM的含量过高,使抗肌酸激酶-M亚单位的抗体没有完全抑制住肌酸激酶M亚基的活性,在结果计算时肌酸激酶M亚基的一部分活力也被乘以2,使检验结果偏高。解决方法:可以对标本进行稀释后重新检测。
2、因各种原因(如巨CK血症等),使CK的抗原性改变,造成抗肌酸激酶-M亚单位的抗体不能与肌酸激酶M亚基结合型成抗原抗体复合物,也就不能抑制肌酸激酶M亚基的活性,在结果计算时肌酸激酶M亚基的一部分活力也被乘以2,使检验结果偏高。这种情况下通过对标本稀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,只能按上述情况对临床进行告知。
三、对所用仪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要熟悉掌握。用日立等仪器要考虑到试剂位置的摆放顺序,以避免出现因试剂针的前一试剂残留对后面检验项目的影响。再比如如果发现当天结果全部偏低,或某一时间后的结果全部偏低,那么要考虑是否发生仪器的样品针侧堵,或样品针注射器漏气。解决问题后对所有标本进行重新检测。
四、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和《实验诊断学》知识,这一点极其重要。因为在审核检验结果时,判断检验结果是否符合患者的病理、生理情况都要熟练的运用《实验诊断学》知识,这样可以防止仪器的偶然误差对检验结果的影响。对不符合病理、生理情况的结果可进行复检,以排除仪器的偶然误差。《实验诊断学》也是检验科与临床交流的一个契合点,当临床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不正确怀疑时,正是运用《实验诊断学》知识进行仔细推敲的时侯。
五、实验前的质量控制是由临床科室来完成的,这一过程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检验科后期的检验质量。如果实验前的质量没有控制好,那么在检验科是没有办法进行后期弥补的,所以对这类问题的处理只有一个方法,就是要求临床重新按照实验前质量控制的规定进行标本的重新采集。那么在审核生化报告过程中如何发现这类问题呢?这就需要综合运用前面介绍的所有知识,综合分析,如果怀疑是实验前的质量控制有问题,就要和临床科室进行交流,找出失控的原因。比如发现检验结果除了Na+和Cl-离子增高明显外其它结果全部偏低,并且标本血清量多,颜色变淡,血球少,这就有可能是在输液同侧肢体采血造成的。再比如用氧化酶法检测血糖时发现结果非常低,可以怀疑临床是否对患者应用了具有还原性的药物,如维生素C等。
来源于“检验医学网”